塑料產品的原材料之一聚丙烯,是塑料制品中使用量較大的一種塑料原料,從8月份開始價格就在節節的攀升,自從進入到了“金九”之后更是像漲瘋了一樣,也讓眾多的塑料行業人士一起懵逼,紛紛直言,已經被漲到了“懷疑人生”。
據相關塑料網統計,每噸聚丙烯的價格從7月初的7900元漲到了9500元,每噸累計上漲了1600元,幅度對比去年同期價格超過了30%。而塑料制品的價格卻遠遠跟不上原材料的漲幅,在利潤大幅縮水的情況下,就問一下你“怕不怕?”

雖然小編自己是不知道你的想法,但是從數據上來看,很顯然部分的企業是真的“怕了”,因為塑料原料這么的漲,導致了一系列塑料產品價格也是在直沖“云霄”,而“金九”也正好撞上了中央環保督查,眾多企業在面臨原材料缺貨、原材料價高以及環保督查的三重大
山的重壓之下,一些企業就開始偃旗息鼓了,紛紛表示暫時不接單了,而且接不起也不敢接單了!
對于原材料的暴漲,本應是下游企業跟風漲價的“由頭”,但事實上很多的企業都在非常的為難到底該不該漲價,為什么?
1、技術工藝等不具備優勢
很多中小企業因為技術、研發、工藝等都不具備優勢,所以無論是跟大企業還是互相之間競爭,更多的還是比誰的生產成本更低、誰的價格更低。所以如果一旦陷入了跟風漲價的情形,也就意味著主動放棄了價格方面的競爭優勢,不漲價利潤又變薄又難以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于是就陷入了兩難的處境。
2、資金不足
大企業資金雄厚,即使原材料上漲,他們所具備的消化能力也要遠遠的大于中小企業,再加上他的品牌效應,即使將塑料原料的成本轉移到了產品上,也不會過多的影響產品的銷售,就算影響較大了,在雄厚的資金的支持下也會順利的度過難關。而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本就是靠著低成本換取生存空間,即使想漲價也不敢輕易的將成本轉移到產品上面去,因此大部分的中小企業大多流動資金不足,如果將成本轉嫁到產品上,就會特別容易影響企業原本相對穩定的資金鏈條,也會進一步的造成資金鏈的斷裂,繼而被迫倒閉出局。
對于逃過此次“洗牌”的中小塑料企業來說,雖然市場份額空出一份可以進行競爭,但要想在留下的“精英”塑料企業中繼續生存,可能還需要另辟蹊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