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塑化網訊
日前一些業內上市大公司發布的財務報告報顯示標明,中國塑料業仍面臨困境,但其中也有一些生產環境好轉的跡象。隨著國內塑料產業的壯大,國內塑料產業已經面臨發展的變革,而促進國內塑料產業技術升級和產業發展無疑已經成為當前行業最緊要的任務。
作為對困境的印證,大同機械企業有限公司的塑料機械業務在2012年的營收下滑23%至8.439億港元,塑料加工業務銷售額滑落29%至3.223億港元,該公司稱這是因為多項不利因素影響其經營,使得利潤驟減。大同機械表示,大部分中國制品生產商都開工不足。各行各業的客戶都不得不暫停對新品的開發或推遲投資計劃,因此對大同的總體業務產生了不利影響。
但市場上也有一些利好消息。專為辦公設備和汽車行業供應塑料與金屬零部件和模具的億和精密工業控股有限公司稱,其營收額達到了23.6億港元的歷史新高。不過其利潤額驟減66%,因為成本上漲,加上客戶轉而購買其利潤較低的產品。
作為中國頗為重要的經濟活動指數之一,匯豐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3月公布的數字略有好轉,生產活動數字達到51.7,高于2月份的50.4。當這一數字超過50時表明業務在擴張。匯豐集團中國區首席經濟師屈宏斌在3月21日發布聲明說,這預示著中國經濟仍在逐步恢復增長勢頭。通貨膨脹仍控制得當,讓中央政府得以保持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以繼續恢復經濟增勢。
與新材料行業或環境治理有關的企業相比,較為傳統的生產領域的企業則度日艱難。
注塑商威鋮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說,其消費電子客戶的全球需求低下,加上中國生產成本的上漲,使得其在截至1月31日的半年營收額下滑20%至6.832億港元。
該公司在提交給港交所的呈報中說:"我集團將繼續面臨不景氣的經營環境。電子生產服務行業極富競爭力,而來自客戶的價格壓力和日益上漲的生產成本擠榨了我們的利潤空間。"
業內人士指出,進出口逆差的加大凸顯出國內塑料產業還處于低層次發展階段,產品的質量和附加價值普遍不高,僅滿足國外滿足一般性消費需求。此外,在技術裝備上,國內塑料產業的技術發展水平也普遍不高,在科技創新和技術研發上與國外先進水平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國內在塑料生產技術上還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