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政府本月9日對外宣布恢復煤炭進口關稅后,一些西方政要和輿論將其誤讀為“貿易保護主義行為”。
分析人士認為,此次煤炭進口關稅調整,實際上是針對國內煤炭需求、空氣污染壓力和結構調整需要做出的一項宏觀調控政策,并非為了保護國內產業。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研究員王小廣說,此政策變化的出發點是平衡國內和國際市場,以應對煤炭需求頹勢、國內產能過剩和環境污染壓力。另外,這項平衡性的政策符合WTO有關規定。
從10月15日起,中國取消無煙煤、煉焦煤、煉焦煤以外的其他煙煤、其他煤、煤球等五種燃料的零進口暫定稅率,分別恢復實施3%、3%、6%、5%、5%的最惠國稅率。
加之2013年8月30日恢復3%進口關稅的褐煤,中國煤炭進口資源關稅已基本全部恢復征收。
“之前取消關稅鼓勵進口是因為中國需要大量煤炭,現在需求狀況發生了改變,恢復征收關稅沒有什么不妥,對進口資源品種征收關稅是國際慣例。”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說。
中國一度粗放而高速發展的經濟,令其煤炭需求量猛增。數據顯示,2008年至2012年,全球每年消耗的煤炭中有一半左右是在中國燃燒掉的。
中國政策調整:恢復煤炭進口關稅
在當時的市場狀況下,為保持供求平衡,中國通過鼓勵煤炭進口,更多利用外部資源支持本國經濟發展,對煤炭采取“抑出口、促進口”政策。
2005年至2006年,中國數次調降煤炭進口關稅,2008年1月1日把除褐煤以外的煤炭進口關稅暫定稅率下調為零,2012年1月1日又將褐煤進口關稅下調為零。
2009年,中國凈進口煤炭1.03億噸,首次成為煤炭凈進口國。
據國家海關總署統計,2008年至2013年,中國煤炭進口量從4040萬噸躍升至3億噸。其中,褐煤進口量占全球貿易量的比重接近95%。
外媒曾這樣形容當時的“盛況”:在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哥倫比亞和南非的港口,滿載煤炭的貨船一艘接著一艘啟程前往中國。
然而受全球經濟疲軟和國內經濟轉型升級的雙重影響,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速放緩、進入中高速增長階段,國內煤炭需求量明顯下滑,導致去庫存壓力增大,進出口弱勢持續。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國家煤礦安監局和中國煤炭工業協會10月11日聯合舉行的新聞通氣會透露,中國全社會煤炭庫存已連續34個月超過 3億噸,其中煤礦庫存1.1億噸,為歷史最高水平;2014年前8個月,全行業利潤同比下降46%,大中型煤炭企業虧損面近70%。
在進出口方面,海關數據顯示,前8個月,全國累計進口煤炭2.02億噸,同比下降5.3%;出口393萬噸,同比下降27.5%;凈進口1.98億噸,下降4.7%。煤炭進口價格也出現不同程度下滑。
此外,空氣污染和交通堵塞問題,也倒逼中國竭盡所能控制這種化石燃料的使用量,提高其使用效率。
此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制定并出臺《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行動計劃(2014-2020年)》。其中提出到2020年,力爭使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下降到62%以內,電煤占煤炭消費比重提高到60%以上。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9月23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出席聯合國氣候峰會時說,中國在發展中國家中最早制定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近期又出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確保實現2020年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標。“在當前節能減排、環境保護、調整結構的大背景下,恢復煤炭進口關稅有助于控制煤炭消費量,并與國內煤企整頓行動形成合力。”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于光軍說。
他表示,中國正致力于提高煤炭資源利用效率、推進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等一系列工作,對煤炭生產和進出口實施一定約束,“意在提高資源使用成本、挖掘使用效率,這是經濟運行邏輯,與貿易保護無關”。
目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多次召開聯席會議,研究化解煤炭產能過剩、控制超能力生產、規范煤炭進出口等措施。同時,14家中國特大型煤炭企業就控制產量、規范進口和煤炭清潔利用等方面達成共識。
2014年中國進口煤中動力煤主要來自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俄羅斯和蒙古國。由于印度尼西亞與中國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可繼續享受零關稅政策,此舉將主要影響澳大利亞的進口煤,因為從該國進口的煉焦煤和動力煤比重較大。
“由于受運距和運輸成本所限,中國煤炭‘南進北出’的格局暫時不會發生太大改變,對煤炭進口的影響也不會像西方揣測得那么可怕。”林伯強說。
中國本月15日起恢復數種煤炭進口關稅。這是中國政府在加快經濟轉型升級進程中的一個政策調整,它因應著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和國內需求的最新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