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塑化網 2月26日訊
中國最大的滴灌設備生產商新疆天業集團副董事長黃耀新駕車載著記者穿過該公司擠出工廠周邊的一片荒蕪的沙漠。拐過一個彎一片生長繁茂的綠油油的稻田展現在眼前。
這片稻田正是新疆天業節水灌溉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塑料管道及配件灌溉的。在干涸的大地上出現的這片由一米高的稻桿組成的綠洲,正是顯示天業滴灌技術之潛力的示范地。
中國政府把滴灌技術列為節水、提升糧食產量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之一,黃耀新在新疆石河子的公司總部接受采訪時這樣說道。
在此推動下,天業集團首次計劃到新疆以外的地方擴展業務,新疆天業自稱是中國最大的滴灌設備生產商。黃耀新說,今年該公司將在西北部地區建成一座新廠,此外還考慮在華南地區再建一座工廠。
滴灌技術能夠準確地把水直接注入需要用水處,而不是無差別地對整片田地進行灌溉,從而大大提高用水效率。
黃耀新說,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新疆天業一方面準備在國內擴張,同時也在海外市場上物色合作對象,不過眼下的重點仍放在國內市場。
他表示,新廠將獲得覆蓋東北三省和內蒙古的一項價值380億元人民幣的政府節水計劃的扶持。
例如,新疆天業公司稱已受遼寧省政府的邀請參與在當地興建的一個10000英畝的滴灌項目的設計與工程工作。
黃耀新說:"這表明我們已經打響了知名度,而且各地很歡迎我們參與興建此類工廠。"
他說,廣西等南部省份也有意將滴灌技術用于甘蔗田和其他農田,因此該公司正在考慮在華南地區新建工廠。
他說:"中國目前的糖供應不足,因此使用滴灌技術有助于大幅提高糖產量。"
新疆天業公司說:"隨著中國政府對節水灌溉技術的日益重視,大量公司紛涌入這一市場。同時,勞動力成本和運輸成本的大幅上漲也導致集團收益未能達到預期。"
供水是中國當前面臨的一大難題。
據香港的非營利性組織China Water Risk稱,在全球175個國家的人均水資源排名中,中國位居第122位,且國內的四個農業大省 -- 山東、河南、河北和江蘇 -- 均位于世界銀行每人每年1000立方米的再生水供應的"水貧困線"以下。
天業集團說,然而,即便需求很大,滴灌領域仍然面臨一大挑戰,即生產出農民負擔得起的產品。
黃耀新說,滴灌技術本身具有許多優點。對稻田來說,該技術相比傳統灌溉可節40%的用水量,作物產量可提升50%以上,同時可把農民收入提升60%。
但在商業化銷售中必須確保經濟效益,因為水價通常較低。
黃耀新表示,要在這一市場上獲得成功,必須提供大量的售后服務和培訓,這給一些設法打開中國市場的外國滴灌技術提供商設下了絆腳石。
他說,天業的基礎設備管道售價為每米約0.2元人民幣,價格僅為美國等發達市場滴灌設備價格的20%,但中國使用的滴灌管道較為簡單。
他說,中國農民對低成本的要求給創新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天業集團一開始向國外同行購買滴灌技術,但后來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對設備和材料加以了改良。該公司還自行開發了材料配方,提高了再生塑料含量,還生產了可使繞帶機實現自動化操作的設備,這在中國還不太常見。
天業集團購買了多臺巴頓菲爾辛辛那提的擠出機,用來生產作為滴灌系統主管道的較大的PVC管。
該公司還買下了美國一家公司的復合滴頭技術的專利,專注于創新以開發滴灌設備市場。
黃耀新向記者展示的這片稻田就是歷時八年的研究、根據中國主要作物的實際情況定制滴灌技術的成果。現在公司準備將該技術商用化。他說,這種地方驅動型的創新是天業獲得成功的關鍵。
黃耀新表示:"我們兼具價格優勢和技術優勢。雖然我們的技術是從國際市場上學來的,對其做了諸多改良,使之適合本地市場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