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作為竹山縣的重大產業發展,病蟲害防控十分重要,我縣花生病蟲害主要有花生青枯病、花生褐斑病、花生黑斑病、花生銹病、蠐螬(俗稱白土蠶),特別是花生青枯病是一種毀滅性細菌病害,一旦暴發流行,將導致花生大幅度減產,是影響花生生產的瓶頸。2011年5月25日縣花生辦、植保站、潘口鄉政府對潘口鄉潘口河村、魏溝村花生病蟲害進行了調查。當前普遍發生花生褐斑病,病株率平均10%,高達35%。個別田塊發生花生青枯病,病株死亡率3%—6%。
一、花生褐斑病和黑斑病
1、發病癥狀和發生條件
花生褐斑病和黑斑病均屬于真菌半知菌病害,危害葉片,產生斑點,區別是褐斑病發病早,發病適溫20℃—28℃,病斑直徑4—10㎜,褐色圓斑點。黑斑病發病較晚,發病適溫25℃—28℃,病斑直徑1—6㎜,黑色圓斑點。發病癥狀共同點是急性病斑,或發病后期病斑合并成不規則的大斑。中溫高濕是發病有利的條件。據氣象預報7月份多雨是發病的高峰期。
2、防治方法
在發病初期,當田間病葉率達到5%—15%時,應開始次噴藥,藥劑可選用抗枯寧250克/畝;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克/畝;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克/畝;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200克/畝等,兌水50公斤噴霧。以后每隔10天—15天噴藥1次,連噴2次—3次,由于花生葉面光滑,噴藥時可適當加入洗衣粉作為粘著劑,防治效果更佳。
二、花生青枯病
1、發病癥狀
花生青枯病是典型的維管束細菌病害,病株主根變褐濕腐,由于根的維管束導被害,導致營養不能輸送,病株葉片自上而下急速凋萎下垂,但因葉綠素未被破壞,葉片仍呈青綠,故名“青枯病”。植株從發病至死亡歷時7—15天。嚴重田塊死亡率可達50%以上,造成大量減產。
2、發病條件
A、田間有病原物存在是發病的前提。
B、花生播種后日均氣溫20℃以上,5cm深處土溫穩定在25℃以上約6-8天開始發病;花生初花至結莢期,氣溫27℃-31℃,5月下旬至7月中旬降雨量大于200mm,時晴時雨、高溫高濕是發病的有利條件,因而每次降雨后3—5天是發病高峰。據氣象預報7月份多雨是發病的高峰期。
3、防治方法
A、及時挖拔除病株:花生結莢前,發現田間有零星病株時,立即挖拔出并帶出田外,可把病株放在日光下曝曬2天或者陰干3天,其所含病菌即死亡,從而減少侵染源。
B、藥劑防治:在花生盛花期或者田間發現零星病株時立即進行施藥預防和控制。一是選用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或20%噻菌銅懸浮劑500倍,或 20%噻唑鋅懸浮劑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藥液250毫升;二是畝選用72%農用50克,或20%噻菌銅懸浮劑100克,或20%噻唑鋅懸浮劑 100克,或菌斯福50克,兌水50公斤噴霧,連噴2—3次,可有效控制花生青枯病的流行和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