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縣小麥已臨近進越冬期,搞好越冬前病蟲害防治和田間管理十分重要。連日來,縣農業局農技專家深入到田間地頭,指導農戶進行小麥分蘗期的病蟲害防治工作。
分蘗期是構成小麥總穗數的重要時期,也是多種病蟲并發危害、病蟲繁殖積累的重要時期。由于近期我縣溫度較高,部分地塊小麥出現了旺長現象,并出現了少量病蟲危害。
針對當前小麥病蟲害發生特點,為確保糧食生產安全,縣農業局堅持早預防,早部署,早防治,積極做好當前小麥病蟲害防治工作,縣農技推廣人員深入地頭,開展技術指導,幫助農民解決技術和用藥難題。
小麥出現旺長主要有下四個原因:一、密播旺苗:由于播量過大基本苗過多而引起的麥苗徒長。二、早播旺苗:由于播種過早,麥苗旺長,春性品種會提早拔節,耐寒力弱,冬季極易凍死。三、稀播旺苗:播種量過少或缺苗斷壟,導致麥苗單株分蘗過多,小蘗提前出現,遠遠超過同伸葉的出現日期,根系發達,但植株不高。四、氮多旺苗:氮肥過多,特別是底肥或種肥量大,加上氣溫偏高,極易形成旺苗。旺苗大都是生長過頭,器官之間不協調,體內積累的糖分少,冬季易遭受凍害。對于出現的小麥旺苗現象應立即疏苗或碾壓,控水控肥,抑制生長。
紋枯病是當前小麥主要發生的病害,紋枯病又稱立枯病、尖眼點病。病菌主要是禾谷絲核菌和立枯絲核菌。該病害主要發生在葉鞘和莖稈上。幼苗發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面的葉鞘上先產生淡黃色小斑點,隨后呈典型的黃褐色梭型或眼點狀病斑,后期病株基部莖節腐爛,病苗枯死。小麥拔節后在基部葉鞘上形成中間灰色,邊緣中褐色的云紋狀病斑,病斑融合后,莖基部呈云紋花桿狀,并繼續沿葉鞘向上部擴展至旗葉。后期病斑侵入莖避后,形成中間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近圓形或橢圓形眼斑,造成莖壁失水壞死,后病株枯死,形成枯株白穗。麥株中部或中、下部葉鞘病斑的表面產生白色霉狀物,后形成許多散生圓形或近圓形的褐色小顆粒狀菌核。
防治措施:一、選用抗病和耐病品種。二、合理施肥。配方施肥,增施經高溫腐熟的有機肥,不偏施、過施氮肥,控制小麥過分旺長;三、適期晚播,合理密植。播種愈早,土壤溫度愈高,發病愈重。合理播種量,培植豐產防病的小麥群體結構,防止田間郁蔽,避免倒伏,可明顯減輕病害;四、合理澆水。早澆、輕澆返青水,不大水漫灌,以避免植株間長期濕度過大。及時清除田間雜草,做到溝溝相通,雨后田間無積水,保持田間低濕。
化學防治:一、播前藥劑拌種:用6%立克秀懸浮種衣劑3—4克拌麥種100克,或用種子重量0.2%的33%紋霉清可濕性粉劑拌種。一定要按要求用量拌種,否則會影響種子發芽。二、防治適期掌握在小麥分蘗末期紋枯病縱向侵染時噴藥,當平均病株率達10%—15%禾果利可濕性粉劑32—64克,或40%多菌靈膠懸劑50—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兌水50千克噴霧。噴霧時要注意適當加大用水量,使植株中下部充分著要,以確保防治效果。
紅蜘蛛是當前小麥主要發生的蟲害。紅蜘蛛春秋兩季危害麥苗,成、若蟲都可為害,被害麥葉出現黃白小點,植株矮小,發育不良,重者干枯死亡。
防治措施:一、農業防治。主要措施有:深耕、除草、增施肥料、輪作、早春耙耱,有條件的地區提倡旱改水,結合灌水,振動麥株,消滅蟲體等。二、化學防治。選用阿威菌素類、20%噠螨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50%馬拉硫磷2000倍液噴霧。
新聞分類